学报简介
 投稿须知
 联系我刊
 学术声明
 名家讲坛
 往期回顾
名家讲坛
 
 
刘辉: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建设的思考
2021-10-13 10:58  

(原载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建设的思考   

刘辉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扩招建校是这一时期的发展主题,高校数量有所增加,招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大为提升,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承担起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成绩是突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来不及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有些观念认识出现偏差,致使教学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下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引发的矛盾都是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梳理,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尽快解决。高等艺术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变革频率较快、变革强度较大的板块之一,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符合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特别是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后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更是提出了新要求,这对高等艺术教育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重要的课题和挑战。本文主要对高校十年扩招建校出现的问题、矛盾进行梳理,研究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并对高等艺术教育今后的发展做一些思考。   

一、高等教育十年扩招建校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999年,国家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大到159万,2006年达到540万,2008年达到607万[1]。高校招生人数成倍数增长,十年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全面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二是为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相应地加大软硬件建设,推动了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扩招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五是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六是培养了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等艺术教育同样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多数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都先后建立起艺术教育的院、系。专门化的艺术院校在扩招建校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看,艺术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得到加强,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互相支撑,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改成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挥积极作用,为繁荣全社会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出现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扩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部分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长,校区面积不断扩大,校区建设分散,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和压力,直接导致管理成本增加;二是部分高校扩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存在学科建设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三是扩招后,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不及时,对教学方案、课程设置的调整不能及时跟进,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四是扩招人数成倍增长,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匆忙扩张,相当数量的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艺术实践能力还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水平长时间无大提高。同时,由于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硬件设施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师疲于上课,科研精力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科研成就匮乏,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快速扩招的同时,部分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同质化倾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   

上述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必然,是前进中的困难,但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以客观科学、积极审慎的态度,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研究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和任务,才能解决扩招建校引发的问题和矛盾。   

二、当前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新要求   

(一)面临的形势

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为675万人,在学总规模达到316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9%[2],已进入高等教育大国行列,但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从以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质量30条”),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对提高质量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高教质量30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   

高校扩招过程中,高等艺术教育是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前,高等艺术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主要由20多所专门化的艺术院校培养高级艺术人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稳定在31所。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对艺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高等艺术教育也快速扩大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设置艺术学类本科专业31个,在874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布点3188个,所开办的艺术类专业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招生数量增长前所未有。“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学科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0多万,首次突破百万大关,2011年达到近130万,占全部在校生的18%以上”[3]。一方面专业艺术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深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综合类、多科性院校也积极开展专业艺术教育,拓展艺术学科,在校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艺术院校,成为艺术人才培养和普及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素质的主力。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011年,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这一调整是高等教育落实党和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高等院校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艺术学科、艺术教育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春天。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然要思考如何把艺术教育事业办好办实、做稳做强。   

(二)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后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艺术学隶属于文学门类,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同为一级学科。为进一步推动艺术学科的发展,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学学科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撰写论证报告,经过充分研讨、论证和不懈的争取,实现了艺术学的升格。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通过,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一调整是艺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学门类的独立设置,是对艺术教育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是十余年来扩招建校后捋清思路、明确目标、认定方向的新坐标,也为我国艺术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为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加强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学科建设,促进艺术学理的深度构建,形成明确的学科方向、学科体系;二是建立完善艺术学科评价体系,确定艺术学科水平、艺术教育队伍评价标准;三是科学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重点建设一批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互为支撑和深层互动,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四是依托新的学科专业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建设等。

面对艺术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构建艺术学科新体系的繁重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艺术规律、文化本体和社会现实出发,加强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高等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以学科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强学科内涵发展,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在人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与服务社会、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三、高等艺术教育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艺术学上升为门类,为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解决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厘清办什么样的高等艺术院校,怎样办好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什么样的高等艺术人才,怎样培养高等艺术人才等问题,如何弘扬传统,巩固特色,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调整高等艺术教育布局

在高等院校争相创办艺术类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之时,如何科学调整高等艺术教育布局,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培养层次等方面如何界定,笔者陷入深思。   

我以为,综合性、多科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普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加强对本校各专业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通识教育,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使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这是实现全面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的重要渠道;师范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发挥本校师范教育的特色,以培养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及普通大学的艺术师资力量为主;少数单科型专门艺术院校因多年形成的历史积淀,在专门领域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引领学科前沿的学术能力、先进的设施及硬件条件,应继续保留自身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培养高精尖的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为主;多数单科型专门艺术院校因有多年丰富的教育实践和专门化人才培养经验,应以培养服务经济文化发展建设需要的专门化人才为主。各类高校艺术教育只有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分工合作,才能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真正担负起全面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的历史责任和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的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二是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导师制,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使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机统一;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查评价制度。高等学校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结合笔者之前对开办艺术专业各类院校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院校对人才标准和质量方面还是要有不同的追求,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确定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标。而单科类艺术院校则应强调专业水准的提高,特别是要坚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在新的学科体系下专业人才(本科、研究生)培养、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等都要围绕实现一流教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来进行,着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实践及创作能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一流艺术人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三)全面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与提高

科研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校科研就是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同时,还要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既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也体现出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科研与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以教助研,教研相长。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催生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科学研究又将反哺教学,推动和促进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实施“2011计划”这一重大工程计划,该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建立现代科研管理新机制,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而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艺术院校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反应迅速,挤占制高点。   

一般而言,艺术类院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往往重视不够,从事科研的热情不高,相关配套也不完善。在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后,既为我们从事科研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依托学科平台建立研究机构,并通过规划和整合,增强重大科研平台和基地的实力,构建学术高地;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平台、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争取省级、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科研战略研究,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吸纳人才,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关注本土,开掘地方性、区域性文化资源,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确定科研方向,扶持特色项目;将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纳入科研范畴,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作和实践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实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联动效应。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

艺术门类各学科和各专业在教学科研中有自身的特点和方式,相对于其他门类各学科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道德水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所以说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并在引进、聘用、评价、分配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构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成长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一心向上、一心向学的良好学术风气;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专家名师打造计划,积极为造就人民喜爱、有广泛影响的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环境;强化“人才强校”理念,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创新能力、适合科学发展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五)加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高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该讲话赋予现代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的功能有了崭新的视角和理解。   

艺术院校可以发挥专业优长,开展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的手段来补充完成教学内容。艺术实践既能促进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又是实现全面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目的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为主旨的艺术实践体系;创新实践载体,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内容,定期举办“艺术节”、“大师班”、“交流展”等学术活动,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名校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技艺切磋,及时掌握学术前沿信息,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小型单项“艺术周”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强力打造大型活动品牌和系列赛事品牌,在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以录音棚、音乐厅、美术馆、剧场等为硬件基础,积极整合创作、展示资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创作、展演、制作为一体的链条,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支撑;加强策划与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践和发展平台,实现艺术实践的全员参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结合,鼓励师生进行艺术创作,锤炼专业能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继承文艺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民族民间”的传统,努力创作出反映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体现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厚德爱国的时代精神,紧贴时代脉搏,具有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高校是传递、储存文化和创新、发展文化的重要基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发源地和精神传播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既责无旁贷,又大有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艺术的发展繁荣。立足高等艺术教育,建设一流艺术院校,满足社会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使命。艺术学门类的增设,开启了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建设的新篇章,为艺术门类各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力实施“高教质量30条”和“2011计划”,深入研究艺术教育规律,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加强艺术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创作、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不断提升高等艺术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1]《高校十年扩招后问题与原因分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简伟秀)、《高校十年大扩招的公正性缺失及其应对》(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卷第3期 杨建朝)   

[2]、[3]董成双:《迎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发展—对艺术学门类发展之思考》 ,《艺术学理论》2012年第1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科研与研究生处
http://xsyj.tjcm.edu.cn